台灣都市更新與不動產開發概況
台灣都市更新與不動產開發概況
執行摘要
台灣的房地產市場正經歷重大轉型,主要動力來自政府政策對都市更新(都更)及危險老舊建築重建(危老)的強力推動。這股力量透過雄心勃勃的政府主導計畫、創新的公私協力模式,以及市場從新建轉向重建的趨勢(特別是在台北市)而展現。像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(住都中心)等國家級機構,正藉由在招商前先完成地主整合來降低風險,「南京龍江案」即為代表,總投資額達35億元。
然而,這股動能也面臨不少挑戰。以高雄國賓大飯店改建案為代表的居民抗爭,凸顯了社會對安全、環保與程序正義的深層疑慮。而制度性問題中,最嚴重的是「資訊不對稱」,導致地主在關鍵但缺乏監管的整合階段中處於弱勢地位。
在經濟面,市場仍顯僵化。雖然部分建築指標下滑,但房價依然高漲,原因在於勞動、材料與土地成本居高不下,加上融資收緊,使得建商無力降價。在此情況下,新的模式正在形成——公營金融機構開始直接投入投資與開發,希望以金融信任與永續社區概念推動新型都市更新。未來策略建議包括建立由金融主導的專業更新平台,以及引入「地上權社會住宅」等新住房模式,以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。
一、都市更新的雙引擎:政策推力與市場轉向
全台各大都會區正展現出都市更新優先化的明確趨勢,政府政策與公營金融機構的直接參與共同推進此轉型。
A. 政府主導的都市更新(公辦都更)
中央與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大型更新計畫,加速老舊城市肌理的重建。
- 國家層級策略:
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(住都中心)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。以台北「南京龍江案」為例,該中心在公開招標前即完成複雜的地主同意整合,大幅降低民間投資風險。此案總投資約35億元,為今年度五個公辦都更案之一,皆選址捷運站周邊,打造以交通導向為核心的複合型都市空間。 - 台北市整宅更新重點:
在蔣萬安市長任內,市府聚焦於19處老舊整宅的改建。「斯文里二期」的成功簽約被視為重要里程碑。為突破整合困難,市府自2023年10月起推出三項誘因:
1.容積獎勵(增容積)
2.利息補貼(補利息)
3.協力輔導(齊協力)
同時,將公辦整宅案第二階段的同意門檻降至80%,加速推動進程。 B. 公營金融機構的投資新角色
國營與公股金融機構正從單純放貸者轉為都市更新的主動參與者,以「居住正義」為導向。
- 跨機構合作典範:
台灣金聯資產管理公司與華南金資產公司聯手投資台北文山區的「興隆段都更案」,這是首次公股金融機構間跨機構協作。 - 專案願景與目標:
計畫將以22層住宅大樓取代老舊建物,提供約200戶。台灣金聯董事長宮崎文平表示,這項合作產生「更大的槓桿效應」,樹立政策與金融並進的新典範,目標打造「三安社區」——
1.安全(Safety)
2.安心(Security)
3.安居(Stability)
並融入綠建築、智慧管理及高耐震設計。
C. 市場數據顯示結構性轉向
台北市統計數據揭示建築活動正由「新建」轉為「重建」。
| 指標 | 項目 | 2025年1-8月 vs 2024年1-8月變化率 |
| 建造執照 | 件數 | -16.9% |
| 總樓地板面積 | -40.4% | |
| 拆除執照 | 棟數 | +51.4% |
2024年台北市共接獲262件都更申請,較2023年增加85件,年增48%。這顯示雖然新案放緩,但既有老屋的重建已成市場主流動能。
二、開發過程中的主要挑戰與衝突
儘管政策推力強勁,但都更案仍頻遭居民反對與制度性問題干擾,導致延宕與信任危機。
A. 高雄國賓大飯店重建案
由大陸建設主導的高雄國賓飯店重建案,計畫興建兩棟超高層大樓,卻引發居民強烈抗議。
- 居民自救會主張:
危樓鑑定錯誤
環評與地盤判定程序瑕疵
要求依「最危險值」重新判定地質安全 - 建商讓步與調整:
樓高從原58層與52層降為55層與48層
地下樓層從7層減為6層 - 結構設計以更嚴格的軟弱地盤(第3類地盤)標準進行耐震設計
儘管如此,自救會仍要求暫停審查,直至訴訟結束。
B. 地主整合階段的制度性問題
在都更初期的整合階段,地主與開發商間的資訊落差與權力不對等是爭議根源。
- 資訊不對稱:
開發商熟悉法規、容積率與市場行情,而一般地主多缺乏專業判斷能力。 - 常見施壓手法:
提供「簽約紅包」
操作「早簽有利、晚簽吃虧」的心理壓力
暗示未簽約未來也將被強制納入 - 監管真空期:
政府通常只在事業計畫送審後才介入,前期整合幾乎無監管,為日後分配爭議埋下隱患。

三、當前房市的經濟現實
台灣房價高漲的根本原因在於結構性成本因素,使建商難以降價。
A. 房價居高不下的四大壓力
根據品采建設創辦人胡偉良分析,建商並非不願降價,而是「降不起來」:
- 營建成本上升:勞力短缺、工資與原物料漲價壓縮利潤,尤其危老案須保證「一坪換一坪」。
- 土地成本高昂:精華地稀缺、公有地釋出緩慢,導致地價競標激烈。
- 融資收緊:央行限貸與信用集中管制讓中小建商難融資,利率上升更增壓力。
- 銷售與庫存風險:降價恐引發舊客退費潮,不降又面臨庫存利息壓力。
B. 區域市場觀察
高雄愛河沿岸與五福漢神商圈成為高價住宅熱區,吸引醫師、律師與企業主。
- 每坪價格穩定落於 50~60萬元區間,高樓景觀戶更逾65萬元。
代表建案與成交紀錄:
1.立信《立天下》:65.04萬元/坪
2.《巴黎河左岸》:65.48萬元/坪
3.《駁二AIT》:51萬元/坪
而台北市則以老屋重建為開發主軸,維持高價地段供應。
四、未來發展與可負擔性策略
政策與業界專家正提出新框架,欲透過制度化、金融化與多元住房模式,推動可持續的都市更新。
A. 系統化都市更新(花敬群構想)
住都中心董事長花敬群主張建立「都市更新金融服務平台」,以制度化取代零散作戰。
- 平台結構:由銀行、保險等金融機構主導,整合建築與專業服務公司。
- 主要效益:
提升地主信任度
提供專案資金信託保障,防止爛尾樓
長期可轉化為不動產投資信託(REITs),形成永續商業模式
B. 吸引民間資金投入社會住宅
政府預計興建13萬戶社宅,需約1兆元資金。
- 問題:保險業等機構投資人對純租賃型社宅興趣低,因報酬率僅2%,低於其要求的3.5~4%。
- 解方:修法允許「地上權社會住宅」模式(superficies social housing),讓建商可在固定年限(如30~50年)內銷售部分地上權戶別,提高報酬率,吸引民資參與。
C. 年輕購屋族策略建議
胡偉良提出三項實務建議:
- 以時間換取空間:優先選擇交通便利的衛星城市(如三峽、林口、鳳山、仁武)。
- 小而實用:從三房夢轉向20~25坪的機能兩房,符合單身或新婚族需求。
- 善用政府方案:積極申請首購優惠貸款與補貼,降低購屋門檻。
資料出處 | 台南市都市更新學會
立案字號|南市社團字第1120476385號
會所住址|臺南市安平區健康路3段216號
理事長|劉鎧華博士
關於記者 reproduced

reproduc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