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危老改建痛點分析報告
[房地王整理報導]
台灣地狹人稠,老舊建築物數量龐大,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成為提升居住品質與城市發展的 重要課題。然而,在推動危老改建的過程中,面臨諸多挑戰與痛點,導致許多案件進度緩慢甚至停擺。本報告旨在深入分析台灣危老改建所面臨的主要痛點,並探討其背後的原因,以期為相關政策制定與實務推動提供參考。
一、景氣變動與分屋比例
危老改建的推動,深受市場景氣波動的影響,尤其在房價、造價、估價以及共同負擔比例與分屋比例的連動關係上,產生了諸多痛點。營建成本的飆升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。近年來,由於缺工缺料問題日益嚴重,導致營建成本大幅提高,使得原先的估價與共同負擔比例難以精確計算,這直接影響了建案的推動進度。當營建成本不斷攀升,建商在評估重建案時,會更趨於保守,甚至可能因此卻步,導致許多潛在的危老改建案無法順利啟動。
另一方面,房價的大幅飆漲也成為都更戶不願貿然簽立同意書的一大主因。在房價持續上漲的市場環境下,地主對於未來分回的價值有更高的期待,認為現在簽約可能會錯失更好的機會,因此傾向於觀望,等待更有利的分回條件。這種觀望心態,使得整合過程更加漫⻑與困難。
估價爭議與實價登錄問題也加劇了景氣變動帶來的影響。當市場景氣波動時,估價很容易引起爭議。雖然實價登錄是重要的參考指標,但其常因隱藏不實交易價格問題,尤其在景氣下行階段,建商為去化餘屋而採取的讓利做法,例如退佣、贈送車位、裝潢、家電等,都讓估價平添不少不確定性。這些不確定性使得想要重建的⺠眾難以驟下定決心簽訂同意書,進而延宕了重建進度 。
此外,共同負擔比例與分屋比例的認知差距,也是引發爭執的常見原因。都更戶普遍希望能夠盡量壓低共同負擔費用,以提高分屋比例。然而,在景氣下滑導致房價下跌時,估值隨之調降,共同負擔比例反而會提高,分屋比例則會下降。這種反向變動,使得地主與建商之間對於分回條件的認知產生落差,成為整合過程中的一大難題。若無法妥善處理這些爭議,不 僅會延⻑整合時間,甚至可能導致整個建案無法順利完工 。 總體而言,景氣變動所帶來的營建成本、房價、估價以及共同負擔比例與分屋比例的連動關係,是台灣危老改建推動過程中,最核心且最難以克服的痛點之一。這些經濟因素的複雜性 與不確定性,使得危老改建案的推動充滿挑戰。
二、觀念宣導與溝通障礙
在危老改建的推動過程中,觀念宣導不足與溝通障礙是另一個顯著的痛點。許多專業名詞,如建蔽率、容積率、容積獎勵、容積移轉等,對於一般⺠眾而言過於艱澀難懂。尤其像 「ΔF-ΔF容積獎勵額度」這類專業術語,更是讓⺠眾一頭霧水,難以理解其具體含義,更遑論這些獎勵額度最終還需經過都更審議委員會審議才能定案。這種資訊不對稱,使得⺠眾在參與危老改建時,感到困惑與不安,進而產生不信任感。
此外,⻑期以來社會上流傳的一些錯誤認知,也嚴重阻礙了危老改建的進程。例如,「一坪 換一坪加一個停車位,不必出錢」以及依「戶數」或「樓層數」計算分屋比例等錯誤觀念, 在許多都更戶心中根深蒂固。這些以訛傳訛的錯誤認知,導致許多原本有機會順利推動的危老改建案一再延宕,甚至讓整合機構或危老推動師白忙一場 。
溝通成本高昂也是一大挑戰。都更整合過程往往耗時漫⻑,動輒六、七年甚至超過十年,這 期間需要不斷地與地主、住戶進行溝通協調。每一次的溝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時間與 資源,然而,由於上述的觀念障礙與錯誤認知,使得溝通效率低下,重複溝通的情況屢見不鮮,進一步增加了推動的難度 。
要解決這些溝通障礙,需要政府、建商、危老推動師等多方共同努力,加強宣導教育,用更 淺顯易懂的方式向⺠眾解釋相關政策與專業知識,並針對常見的錯誤認知進行澄清。同時, 建立更有效的溝通平台與機制,促進各方之間的理解與信任,才能有效降低溝通成本,加速危老改建的推動。
三、資金籌措與融資困難
資金問題是危老重建案能否順利推動的關鍵,也是許多案件最終失效的主要原因。許多危老重建案在獲得政府核准後,卻因缺乏興建資金而停擺。這可能源於多種因素,例如市場缺工缺料導致的造價上揚,或是原先配合的銀行無法再增貸建築融資,使得地主面臨資金缺口, 導致建案進度停滯 。
都更危老融資的複雜性與專業性,也使得融資過程速度緩慢。與一般融資案件不同,都更危老融資涉及多方權益與複雜的法律程序,銀行在授信、信託等環節容易出現疏漏,這不僅增加了銀行的風險考量,也降低了其推動都更危老業務的意願。因此,即使有重建意願,地主也可能因為難以取得足夠的興建資金而被迫放棄 。
資金能否及時到位,是危老重建案能否順利成案的首要關鍵。根據統計,台北市危老案的失效率高達約14%,其中許多案件都是因為資金籌措困難而失效。這顯示了在推動危老重建時,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,如何有效解決資金問題,提供便捷的融資管道,是當務之急。 必要時,⺠眾或可尋求專業團隊的協助,透過引薦銀行等方式,籌措充足的興建資金,以確保重建計畫的順利進行 。
四、整合困難與不同意戶問題
危老改建的推動,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整合困難,尤其是不願意參與重建的「不同意戶」問題。根據《危老條例》規定,危老重建需要百分之百的住戶同意,而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也需要八成以上的同意比例,如此高的門檻,使得整合過程極為艱鉅 。即使只有少數住戶不同意,也可能導致整個重建案停滯不前,甚至胎死腹中。
不同意戶的問題錯綜複雜,可能涉及對重建的不信任、對分配條件的不滿意,甚至是對法律程序的誤解。開發整合單位必須針對每一個個案情況,制定相對應的解決辦法,若無法妥善處理,將會面臨一連串的挑戰,例如對於重建的不信任、分配條件的不滿意,甚或是非理性的抗爭行為 。
此外,在購買危老都更宅時,若地主戶過多,也可能衍生出後續的社區管理問題。地主戶與新搬進來的住戶之間,可能因為利益考量或生活習慣差異,容易出現管理意見分歧。更甚者,部分地主戶可能以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拋售房子,進而造成社區行情波動,影響其他住戶的權益 。
若建商無法完善取得地主百分之百同意,容易出現地主出面抗爭的情事,這不僅會影響建案 的名聲與觀感,若地主採取法律行動,也可能影響建案的施工時程,造成嚴重的延宕。因此,如何有效協調不同意戶,建立公平透明的溝通機制,並提供多元的解決方案,是危老改建能否成功的關鍵 。
五、政策與法規問題
政策與法規的制定與執行,對於危老改建的推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。儘管政府大力推動危老條例,核准件數也大幅增加,但隨之而來的政策問題也逐漸浮現。其中一個顯著的問題是 「紙片屋」或「牙籤屋」的出現。由於危老條例對於基地面積沒有大小限制,導致許多面積過小的基地也得以申請重建,使得重建後的建築物可能過於狹窄或不符合整體都市景觀,甚至影響居住品質 。
此外,容積獎勵的浮濫也引發爭議。雖然容積獎勵旨在鼓勵老屋重建,但若獎勵機制不夠完善,可能導致獎勵過度,使得重建後的建築物容積率過高,進而影響周邊環境的日照、通風等。這不僅可能引發鄰里糾紛,也可能對都市的整體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。
危老政策的時程獎勵即將截止,也引發市場對於未來推動動能的擔憂。雖然政府表示將會提出其他如規模獎勵等措施,以持續鼓勵老屋重建,但這些新措施能否有效接續,並解決現有 問題,仍有待觀察。政策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,對於建商與地主而言至關重要,頻繁的政策 調整可能增加不確定性,降低參與意願 。
總體而言,政府在推動危老改建政策時,如何在鼓勵重建與維持都市發展品質之間取得平 衡,是未來需要持續思考的課題。政策的制定應更具前瞻性與周延性,避免因單一目標而衍生出新的問題。
台灣危老改建的推動,是一項複雜且艱鉅的任務,其痛點涵蓋了經濟、社會、溝通、資金、 法規等多個層面。從景氣變動導致的營建成本上升與分屋比例爭議,到專業名詞的溝通障礙 與錯誤認知的根深蒂固,再到資金籌措的困難與不同意戶的整合挑戰,以及政策與法規所衍生的問題,都顯示了危老改建並非單一面向的困境,而是環環相扣的系統性問題。
要有效解決這些痛點,需要政府、建商、地主、金融機構以及專業團隊等多方共同努力,建 立更完善的合作機制。政府應持續優化政策,確保政策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,並針對現有問 題進行檢討與修正,例如對於基地面積過小的限制,以及容積獎勵的合理性。同時,加強政策宣導與教育,用更貼近⺠眾的方式解釋相關知識,破除錯誤認知,提升⺠眾對危老改建的 理解與信任。
對於建商與專業團隊而言,應更注重與地主的溝通協調,建立公平透明的整合機制,並提供多元的分回方案,以降低不同意戶的阻力。金融機構則應針對危老重建的特性,開發更具彈 性與便捷的融資產品,解決資金籌措的困境。
總之,台灣危老改建的成功推動,不僅關乎居住安全與城市發展,更是一項社會工程。唯有正視並解決這些痛點,才能加速老舊建築的更新,提升整體居住品質,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。
資料參考:
推動危老都更難度大 12大痛點一次看.工商時報. https://www.ctee.com.tw/news
危老重建光環失靈?最大問題卡在荷包.591新聞. https://news..com.tw/news/
危 老 與 都 更 差 異 在 哪 ? 2025買房前必懂6大關鍵比較. 網路溫度計. https://dailyview.tw
關於記者 小客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