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權元年行動藍圖|企業淨零五階段路徑
2025 被稱為「碳權元年」,企業若不即早啟動碳管理與查證,2026 年起將面臨高額碳成本與國際貿易障礙。

⸻
第一階段:盤點現況|碳風險識別與基礎建置
1.建立企業內部碳排資料庫(涵蓋 Scope 1、2、3)
➤ 建構完整排放盤查體系,奠定碳權資產化基礎。
2.產品碳足跡(CFP)揭露與產品分類管理
➤ 為未來申請「碳權換算」與產品加值做好前置資料。
⸻
第二階段:合規報告|查證制度與透明揭露
3.取得第三方查證(GHG Verification)能力
➤ 依據 ISO 14064/14068-1 進行組織與產品層級查證。
4.導入碳會計與報告系統(SaaS平台)
➤ 建立碳排自動化管理與 ESG 報告生成機制。
⸻
第三階段:管理減碳|實質減量與效率優化
5.設定 SBTi 科學減碳目標(Science-Based Target)
➤ 將減碳行動與國際淨零路徑對齊。
6.導入節能與再生能源設備
➤ 推動 RE100、碳權自發自用、綠電憑證整合。
7.供應鏈碳管理(Scope 3)
➤ 與上游供應商共同推動碳盤查與減量合作。
⸻
第四階段:市場競爭|碳權價值化與品牌加分
8. 申請國際環保標章與碳中和認證(Carbon Neutrality)
➤ 如 PAS2060、ISO14068-1、B Corp、環保標章。
9. 進軍自願性碳市場(VCM)
➤ 參與國際碳權交易(VERRA、Gold Standard),
把「減碳成果」轉化為具價格的「綠色資產」。
⸻
第五階段:政策結盟|低碳轉型與補助整合
10. 申請政府補助與產業低碳轉型方案
➤ 結合「淨零轉型推動方案」、「中小企業減碳輔導計畫」、「綠色金融融資」等資源。
⸻
⚠️ 特別提醒:碳權元年的警鐘
2025 為歐盟 CBAM(碳邊境調整機制)過渡期最後一年。
若 2026 年起未能提供經第三方查證的碳排報告,將須支付高額碳稅或購買碳證書,
碳成本恐翻倍,直接影響出口競爭力。
文章內容來源:參考網路資訊整理
關於記者 Mic Tyson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