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起永續科技薛煒立:把淨零建築做成資產而非專案
在一起永續科技以「定義 × 設計 × 融資 × 交付」四拍合一,對齊 EPBD / DOE 與 WLC / GWP 標準,將每1 kWh的發電效率轉化為可審核的永續影響力(Impact),驅動NOI與IRR雙重成長。
在一起永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薛煒立今(17 )日指出,淨零建築的挑戰有9成來自「對齊」:對齊「國際定義」、「財務語言」與「供應鏈節奏」;剩下的1成才是「綠科技」。歐盟 EPBD 已明訂新建ZEB的時程(公共建築2028 年、全面2030年)及全生命週期碳(WLC / GWP)路線圖,規則已「寫在牆上」,接下來考驗的是執行紀律。公司預計於年底正式發表 「Net Zero Asset Playbook」(K→I 作戰手冊)及三軸產品方案,目標是讓每度電的效率,轉化為對NOI、IRR與ESG的「可稽核影響力」。
『Executive Brief』
Investment-grade 對齊:
以EPBD / DOE定義與WLC / GWP治理為基準,將營運碳與蘊含碳納入一致性框架,讓永續敘事能被量化、驗證與複製,可直接對接「估值與融資條款」。
可證券化路徑:
採用DBOF + EaaS / ESCO + SaaS三合一商業模式,結合性能保證與CapEx→OpEx機制,讓示範建築成為可證券化的綠色資產池。
MRV 即金融語言:
以 MRV(監測 / 回報 / 驗證)流程產出具審查效力的報告,供金融機構、信用評等與審計單位採信,支援SLL / SLB與第三方保證機制。
『為何是現在?因為「規則」與「資本語言」已經對齊』
全球規範正把「淨零建築」拆解為資本市場可理解的3個可驗證門檻:高能效、現場零燃燒、清潔能源。這正是把「永續敘事」轉譯成「估值與融資條款」的關鍵語言。
同時,WLC / GWP 要求將材料蘊含碳與營運碳一體治理;我們在設計階段即導入LCA / EPD,並把採購決策前移,避免「後段補救」拉不動減碳曲線。
『三軸產品方案:從外牆到營運系統,讓減碳變成現金流』
1. 彩繪光電外牆(BIPV Facade)
把外牆升級為「創能的資產與品牌廣告的載體」,兼顧美學 × 供電 × 合規;可串接 Net Zero OS 進行組串監控與維運,提升住戶體驗與隔熱節能,同時創造「自發自用綠電 / 憑證轉售 / 廣告媒體價值」等NOI來源。
2. 淨零建築能效系統整合(All-Electric Retrofit & New Build)
以熱泵取代燃氣、導入 DOAS / 空調優化、需求面管理、智慧照明、儲能與EV充電調度,並透過基線 / 減量曲線與性能合約綁定節能成果與服務費。
3. Net Zero OS(LCA × EMS × MRV)
設計階段以BIM × LCA / EPD建立材料規格與蘊含碳邊際成本;營運階段整合BMS / EMS、電價訊號與再生能源曲線,即時調整用電自用比例與尖離峰需要電力,降低碳排強度,並出具符合國際規範的MRV(監測、報告、查證)報告。
『金融結構與資本市場對接』
收益模型:
節能與創能雙引擎,加上性能保證(kWh / kgCO₂e / 熱舒適)機制,讓NOI穩定成長,強化IRR / DSCR財務體質。
資產化與證券化:
透過DBOF × EaaS / ESCO × SaaS結構,將單棟示範建築聚合為「可證券化資產池」,為REITs、基建基金及保險資金創造標準化綠色標的。
融資語言:
結合MRV與第三方保證支撐SLL / SLB條款設計,降低WACC,同時對沖 Brown Discount(碳風險折價)風險。
『治理與合規』
E(環境):
依據DOE / EPBD標準對齊,以WLC / GWP全生命週期治理確保減碳成果具備可驗證性。
S(社會):
將韌性(耐熱、抗淹)與能源可負擔性納入設計基準,對應SDG 11「永續城市與社區」。
G(治理):
以UN Global Compact原則與供應鏈盡職調查為基礎,從設計、採購到維運全面落實防止漂綠機制。
『政策與產業加速建議』
1. 定義先行,法規對齊:
推動近零建築與蘊含碳雙軌治理,將 LCA / EPD 與採購標準內嵌於設計與招標程序,讓減碳曲線提前24個月。
2. MRV成為公共基礎設施:
建立以建築為單位的碳強度資料庫,支援金融、評等與審計直接應用(SLL / SLB、永續採購、公建 PPP)。
3. 從示範到資本化:
以DBOF × EaaS / ESCO促成地方型淨零資產池,由公部門設定績效對賭與韌性指標,加速民間資本投入。
『創辦人觀點』
「定義先行,效率其後,融資隨之。」
把零排放建築拆成高能效、現場零燃燒、清潔能源三大可驗證門檻,是資本市場最熟悉的語言;對開發商與REITs而言,這是將永續敘事轉譯為估值與融資條款的關鍵。
同時,別把淨零只當作營運碳專案。蘊含碳就是另一座看不見的工廠。若材料選型、循環設計與拆除回收沒納入KPI,再多綠電也救不回來。畢竟KPI 不能只是投影片上的漂亮圖,而要能對投資條款與物業現金流負責。
『關於在一起永續科技』
在一起永續科技專注於淨零建築、ESG與可循環彩繪光電應用圖層的整合解決方案,提供從設計、建置、報告到營運的一條龍服務。公司以Net Zero OS串接 LCA、EMS 與 MRV 系統,並透過 DBOF + EaaS / ESCO + SaaS 的混合模式,協助業主在合規、節能與資產價值三個面向同步達標。
文章來源:
在一起永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薛煒立 董事長
關於記者 Mic Tyson
